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劳动合同履行地不明确的,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即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法院对劳动争议都有管辖权,不考虑员工所在地,裁决书如果有指定的法院,就起诉至该法院,如果没有指定,则按上述规定。
即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当事人对劳动仲裁不服的话可以在15天内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争议的话,首先必须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不服劳动仲裁结果,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仲裁是起诉的前置程序。
1、劳动合同要先仲裁才能去法院起诉?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因为劳动关系引起的纠纷,劳动争议就是劳动关系中的当事人之间因为权利义务引起的纷争。对不同的劳动争议,处理的方法就有所不同。有人会选择先仲裁再诉讼,那么到底劳动争议是先仲裁还是先诉讼?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劳动争议是先仲裁还是先诉讼1、劳动争议需要先进行劳动仲裁后进行民事诉讼。
对于劳动争议纠纷,应当先申请劳动仲裁,对劳动仲裁不服的,才可以到法院起诉。劳动仲裁是到法院起诉的必经程序。《劳动法》第七十九条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
2、签订了劳动合同还能申请仲裁确定劳动关系吗法律主观:劳动合同终止后,劳动者与原单位工资争议可以申请仲裁。根据《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时起算。但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劳动者劳动合同终止未满一年的,与原单位工资方面的争议可以申请劳动争议仲裁。
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3、劳动合同需要约定仲裁条款吗劳动合同需要约定仲裁条款吗法律分析:不需要约定仲裁条款,劳动合同中仲裁条款非法定必要条款。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三)劳动合同期限;(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