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仲裁时效的问题。仲裁时效如何计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争议比较大,而且很多老铁也搞不清楚怎么计算,即便是请律师去计算,律师也只是笼统地计算,并不能切割到一个相对标准的时间段,今天分享一个比较冷门的仲裁时效计算问题,本院认为,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2019年5月15日,李某某入职案外人XX有限公司,双方签订有期限为2019年5月15日至2022年5月14日的劳动合同,此时,李某某与甲公司劳动关系必然已经终结,且李某某对此明知。因此,李某某与甲公司就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最迟应从2019年5月15日起算。李某某直至2020年10月23日才基于其与甲公司劳动合同关系就本案所有诉讼请求申请仲裁,已超过法定的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
1、仲裁时效和诉讼时效的区别法律解析:仲裁时效与诉讼时效是什么关系以劳动争议案件来看,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时效视为等同于仲裁时效,即劳动者超过了仲裁时效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就丧失了胜诉权。如果用人单位主张劳动者超过诉讼时效,劳动者又无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理由的,便有可能被驳回其诉讼请求。实际上,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仲裁程序是诉讼程序的必然前置程序。
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2、劳动仲裁诉讼时效劳动仲裁诉讼时效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从仲裁时效的条件上看,仲裁时效是以权利人不行使请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保护其权利的事实状态为前提,在仲裁时效完成后权利人所丧失的并非是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权利。
仲裁时效具有强制性。法律关于仲裁时效的规定,属于强制性规范,当事人不得协议排除对仲裁时效的适用,也不得协议变更仲裁时效的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